您好!关于蒙牛乳业今日股价,许多朋友对于此还不太了解,不过不用担心,因为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蒙牛乳业今日股价的知识点,希望能解决您的疑惑。
疫情过后,什么食品会最畅销?
只有当经历疫情发现什么是对生活有益的,人们才会发现还去做什么,买什么。在食品方面,自热食品永远是最畅销的,即便是在疫情之后。因为疫情,许多城市进行半封闭管理,人们也担心频繁去超市会有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,所以囤起了各种方便食品。而自热火锅、自热米饭作为方便食品中近几年兴起的弄潮儿,自然受到了欢迎。
根据中国餐饮协会数据,在疫情期间,93%的餐饮企业都选择关闭门店,其中73%的企业关闭了旗下所有门店。为了减少非必要外出,大部分人选择在家下厨。不过,吃家常口味久了,开始怀念(中央厨房和工业制造的)重口味;螺蛳粉在淘宝热销食品排名第一可能跟这个也有关系。二月中,各地逐渐返工复工,脱离了父母“喂食”的年轻人可能不少会选择自热食品。毕竟复工后吃饭不方便,一些消费者对外卖存有顾虑,也给自热食品创造了机会。
和速冻水饺等传统速食比,自热食品更方便不用刷锅,也难怪它格外受到年轻人的欢迎。据天猫2019年的数据,在自热火锅的消费群体中18—24岁的人群占到47.75%,25—29岁人群占到19.61%,大学生和刚入职场的白领阶层占比近五成。连那些之前“看不上”或不喜欢自热食品的消费者都开始“倒戈”购买了。
牛根生是不是蒙古族人?
牛根生简历
国 籍: 中国
籍 贯: 内蒙古自治区
性 别: 男
出生日期: 1958年
活动领域: 商业/经济/it产业
姓名:牛根生
性别:男
国籍:中国
供职机构:蒙牛集团
职务:董事长
牛根生,中共党员,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商管理硕士,曾到北京大学深造。从事乳业27年。2004年底,牛根生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“老牛专项基金”,成为“中国捐股第一人”、“全球华人捐股第一人”。牛根生于1999年创办蒙牛乳业,在“一无工厂,二无奶源,三无市场”的困境下开拓进取,使现在的蒙牛“一有全球样板工厂,二有国际示范牧场,三有液态奶销量全国第一” 。目前,蒙牛已在全国14个省级行政区建起20多座生产基地。产品覆盖全国除台湾省外的所有地区。开发的产品有液态奶、冰淇淋、奶品等三大系列100多个品种。 “蒙牛速度”在中国企业界引人注目。cctv2003“中国经济年度人物”对牛根生的颁奖辞写道:“他是一头牛,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!” 蒙牛创造了多项全国纪录,例如:荣获中国成长企业“百强之冠”,位列“中国乳品行业竞争力第一名”,拥有中国规模最大的“国际示范牧场”,并首次引入挤奶机器人,是中国乳界收奶量最大的农业产业化“第一龙头”;蒙牛枕单品销量居全球第一,液态奶销量居全国第一,“消费者综合满意度”列同类产品第一名,同时也是2003年香港超市惟一获奖的大陆品牌;蒙牛还是中国首家在海外上市的乳制品企业,并一举摘得“2004年最佳ipo”桂冠。 牛根生信奉“小胜凭智,大胜靠德”、“财聚人散,财散人聚”的经营哲学,其领导的蒙牛与亿万消费者、千万股民、百万奶农及数十万产销大军结成命运共同体,被人们称为西部大开发以来“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业”,由此诞生了一段流传甚广的民谣:“一家一户一头牛,老婆孩子热炕头;一家一户两头牛,生活吃穿不用愁;一家一户三头牛,三年五年盖洋楼;一家一户一群牛,比蒙牛的老牛还要牛。” 1978年 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一名养牛工人 1983年 任内蒙古伊利集团(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)厂长 1992年 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 1998年底 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 1999年至今 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 牛根生获得的荣誉有:“ 2002年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(之一)”;“2002年中国经济最有价值封面人物”;“中国民营工业行业领袖”;“2003年中国企业新领袖”;2003cctv“中国经济年度人物”;2004年 “中国策划最高奖”等
内蒙古蒙牛乳业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由自然人出资,采取发起设立方式于 1999年8月成立。目前,公司属于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。从成立至今的短短几年时间内,蒙牛的业务收入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已经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2位。
尽管也许有着不为外人所知的隐情,但牛根生和郑俊怀,这对曾经同事多年,又打过多年“擂台”的欢喜冤家,在财富面前的态度却有着很大的不同:郑俊怀似乎要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来,而牛根生则把本来属于自己的财富拿了出去。
近期,牛根生发起了“老牛基金会”,牛根生透露,基金会已经在呼和浩特注册。成员除他之外,还有奶协、政府官员、蒙牛中层领导,但在三年之内,其他机构和人只能向基金会提供最多1元人民币的资金。目前主要资金是牛根生2003年股红的51%,大概有300多万元人民币。
12月18日下午,本报记者在蒙牛集团总部独家与牛根生进行了2个多小时的交谈。其办公室比较简单,最突出的特点是“牛”多,三个牛造型的工艺品,三张“牛”图片摆在屋内。
作出决定很难
《第一财经日报》:作出建立基金会决定的过程容易吗?
牛根生:2002年年底,我就在考虑这件事情,那是一个很难的过程,几经反复。在那个时候,我还静下心来看了一段时间的书,看得最多的是老子的《道德经》。2003年年底,开始运作这件事情。但在作出这个决定后的一年中,我体验到了一生中都没有体验过的快乐,一种超越的快乐(说到这时,牛快速松开了领带)。我现在心里也很踏实,不担心别人的恐吓,也没有了别人对我疯狂追求财富的误解,孩子找对象也就真实了。
《第一财经日报》:您的家人是否同意呢?
牛根生:现在我的夫人和两个孩子已经在协议书上签了字,但当2003年年底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他们时,家人、亲戚都很矛盾。在我们家,同意倒是都同意,只是认识深浅的问题。
《第一财经日报》:你已经排在富豪榜上了,可听说您并不认为自己是个富人,为什么?
牛根生:在创立蒙牛之前,我还觉得自己是个富人,那时拥有由伊利股票变现得来的100多万元,在内蒙,我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了。但现在,我却欠着200多万元的外债。至于我拥有的股份,完全只是一个数字,我可能一辈子也花不到,因为在极其敏感的香港股市,我可能一辈子也不敢把股票变现,因为这对企业股价有着非常不好的影响。我为什么要让那个数字拴我一辈子?
《第一财经日报》:您希望您的企业家朋友和同事也效仿您吗,他们对您的做法怎么看?
牛根生: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,不过说实话,这样做确实有难度,甚至我的同事和下属都有不同看法。
中层以上都有“接班人”
《第一财经日报》:您觉得这样做对您企业的长久健康运行有什么益处?
牛根生:财聚人散,财散人聚,小的时候,我就明白了这个道理,我的钱给大家花,小伙伴就听我的话,办点“坏事”也听我的话。
食品行业本身是高风险行业,像我们这样一个不到7年的企业,必须在竞争方法、措施上有新突破,在管理制度上有新突破。国外该有的我应该有,他没有的,我们也应该有。设立老牛基金会就是这样一个为了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突破。
对新的董事长、ceo而言,他不仅得到该得的福利,还可以拿到经营上的最高奖。按照基金会章程:在我不再担任董事长后,属于我的不到10%的股份的表决权,将由下任董事长继承行使,他同时还将对基金拥有支配权,以及基金会给予的最大份额的奖励。不仅有话语权,还有分配权,这肯定能够吸引优秀的经营人才,谁能给你这么多?
《第一财经日报》:您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打造百年蒙牛吗?
牛根生:当然不是,不过我确实想不出更好的方法。
《第一财经日报》:打造百年蒙牛,仅凭此就能高枕无忧了吗?您还有其他想法吗?
牛根生:仅靠这是远远不够的,其它事情如果做了之后,再多做一点就很可能让蒙牛更健康啊。
《第一财经日报》:您成立基金会的最大目的是想让蒙牛健康的发展,那么您在接班人问题上是否有过考虑呢?
牛根生:当然考虑过,我们中层经理以上干部都有接班人,一般来说有两三个,两个接班人在我们的企业中,已经确定且告诉本人,另外一个是不确定的,准备“空降“;董事长的接班人在2002年就已经确定,人选就在我的副总中间。
我没有被外资剥削
《第一财经日报》:有媒体说,在当年上市的时候,您对有些事情并不清楚,结果现在被剥削得很厉害,是吗?
牛根生:这种说法是不客观的。世界上没有永久的友谊,只有永恒的利益。每一个上市公司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,都有自己的特点,蒙牛是内地第一家在香港红筹股上市的民营企业,很多问题,诸如股权结构都很复杂,要想合法在香港上市,只能请别人,既然是请别人,怎么能不让我得利呢?再说,这些外资有多年历史,之前也同很多国家很多行业的很多公司有很多合作,我们只是其中一个而已,难道股民都是傻子?
《第一财经日报》:您对过去的2004年和2005年的中国乳业有什么看法?
牛根生:2004年是中国乳业比较难受的一年,据网上的消息,伊利折帅、完达山内讧,三鹿蒙冤,三元亏损换帅,我们也曾遭到诽谤,五大外资乳业公司基本退出,这和整个行业残酷竞争是分不开的,现在有的地方奶价竟然不如水价高。我相信,2005年大有希望,因为物极必反,奶业低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一个反弹。
牛根生档案
●1958年生 内蒙古人
●1978年 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一名养牛工人
●1983年 任内蒙古伊利集团(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)厂长
●1992年 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
●1998年 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
●1999年 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
●2002年 获“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”、“中国经济最有价值封面人物”、“中国民营工业行业领袖”等荣誉,蒙牛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升至第4位
●2003年 获“中国企业新领袖”、cctv“中国经济年度人物”称号
●2004年 赴港上市,获“中国策划最高奖”
●2004年底 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“老牛专项基金”
●2006年 辞去蒙牛集团总裁职务
●期间曾在北京大学深造,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商管理硕士
伊利财报大解读:毛利率下降,销售费用压缩,为了激励潘刚挤利润
伊利三季报发布后,股价罕见跌停!是基本面恶化,还是投资者此前预期太高?
前三季度,伊利营收737.70亿,同比增长7.42%,净利润60.24亿,同比增长6.99%。
其中,第三季度营收增速11.17%,较第二季度营收增速22.49%,出现大幅下降,净利润增速也是环比大幅下降!
业绩增速环比大幅下降,低于市场预期,导致季报发布后股价跌停。其实,是市场预期太高了,第二季度的业绩高增长是个特殊情况,并不能持续。当然啦,伊利财报也有些问题,是否会导致长远的业绩压力,还需要更长时间观察。
第二季度,伊利营收增速22.49%,净利润增速72.28%,半年报发布会,面对惊艳的第二季度业绩,市场对伊利的预期变得过度乐观,导致了伊利半年报发布后股价涨停!
伊利第二季度的业绩,其实并不惊艳,只是资本市场的幻觉而已。因为这跟整个乳业的发展情况是对应的,第二季度,蒙牛的营收增速也在20%左右(剔除剥离后的君乐宝)。而且,上半年蒙牛的营收增速比伊利高不少。
半年报发布后涨停,三季报发布后跌停,更多的是市场在纠正前期的过度乐观预期!
1、毛利率持续下降,销售费用持续压缩,挤利润!
2020年前三季度,伊利毛利率36.94%,较去年同期下降了0.75个百分点,较今年上半年的38.17%,下降了1.23个百分点。
其中,第三季度,毛利率34.72%,创下近六年来单季度新低!较上半年毛利率下降3.45个百分点,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.27个百分点!
毛利率下降,市场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下半年原奶价格上涨。
但是,伊利股份近两年的毛利率在持续下降!2020年上半年,毛利率同比下降0.41个百分点,2019年,毛利率同比下降0.47个百分点。
毛利率下降也不仅仅是原奶价格上涨,也可能跟公司的产品竞争力有关。
2020年前三季度,销售费用率22.61%,同比下降0.95个百分点;管理费用率4.55%,同比上升0.22个百分点;前三季度,股权激励费用摊销4.7亿,如果剔除股权激励费用摊销,管理费用同比出现下降,说明,核心团队人员的回报在增长,底层员工的薪酬回报可能出现下降了。
虽然毛利率下降,但是销售费用一压缩,净利润就挤出来了,前三季度净利率8.22%,仅仅同比微降0.02个百分点。
近两年,销售费用持续压缩,2019年,销售费用率23.28%,同比下降1.57个百分点。
毛利率持续下降的背景下,销售费用的持续压缩就很关键。伊利是一家销售驱动的公司,销售费用是净利润的三倍左右,把销售费用挤一挤,净利润也就出来。
股权激励有五年业绩承诺,碰到年成不好,就会挤一挤销售费用,把净利润凑出来!
自从2019年的58亿股权激励回购后,伊利的负债规模持续上涨。
2020年9月末,短期借款95.41亿,较2019年末上涨109.23%,股权激励未实施前,短期借款很少;其他流动负债105.97亿,较2019年末上涨245.29%,其他流通负债主要是公司发行的超短期融资券,股权激励实施前,其他流动负债几乎为0,现在都有百亿规模了。
负债规模的大幅上涨,带来的是利息费用的大涨,2019年前三季度,利息费用高达3.65亿,同比增长107.38%。
2、股权激励回购58亿,或阻碍伊利发展!
好的股权激励模式,会促进公司发展,差的股权激励模式,可能会导致利益分配不合理,带来道德风险、劣币驱逐良币问题,阻碍公司发展。
伊利的股权激励结构不合理,可能会阻碍伊利发展。
2019年,伊利耗资58亿,以均价31.67元/股,回购1.82亿股,用于股权激励。股权激励授予股份1.52亿股,价格为15.46元/股,不到回购均价的一半,一下子损失25亿。有五年业绩承诺,扣非净利润增长率年化8%,25亿分五年摊销,每年5亿左右。
2018年,伊利扣非净利润58.78亿,按照扣非净利润年化增长率8%测算,一年新增扣非净利润4.7亿,还不够5亿的股权激励摊销费用,显然,股权激励的授予价格过低,激励费用过高。
面对每年5亿的股权激励摊销费用,业绩压力就很大了,这时候,压缩销售费用挤利润,就是一个好办法。
像伊利这样的销售驱动的乳业公司,持续压缩销售费用,可能会对公司的市场份额产生影响,对公司产品的销售也会产生影响。
2020年上半年,伊利营收同比增长5.45%,蒙牛实际营收同比增长9.4%,伊利营收增速相对于蒙牛,下降了太多。如果算上2019年剥离的君乐宝,蒙牛上半年营收规模跟伊利近乎持平!
伊利敢于把股权激励价格定得过低,容忍摊销费用5亿,很大程度上,也是蒙牛在2019年7月份,把君乐宝股权转让给了石家庄国资,这才有了2019年8月份,伊利低价的股权激励。因为君乐宝被剥离了,在两三年内,蒙牛营收规模很难追上伊利。但回过头看,股权激励五年业绩承诺期后,伊利的市场份额会怎样呢?是否能延续前期的市场份额增长趋势,或者是市场份额可能萎缩呢?
股权激励都给了谁?
潘刚一人拿走股权激励的三分之一,如果算上刘春海和赵成霞,三人一共拿走近45%,其他的475位核心人员也分得不少,平均一人每年额外增加50万吧。
5亿的每年摊销费用,潘刚就占了1.7亿,另外,潘刚的薪酬也很高,2019年,潘刚薪酬高达1934万。 算上薪酬,伊利一年给潘刚的实际薪酬近2亿。
为什么不直接给潘刚发2亿的年薪呢?
可能有两个原因,1、股权激励更容易通过,直接发2亿年薪,董事会很难通过;2、避税,1.7亿股权激励费用,最后落到股权减持,税相对较少,如果是年薪2亿,所得税支出就很高了。
潘刚到底值不值年薪2亿呢?这个就不好说了,跟同行业和大型上市公司的职业经理人相比,只能说2亿的年薪太高了。
2018年,潘刚在美国游学养病,但是,2018年,伊利的营收增速高达16.89%,是自2011年以来,营收增速最高的一年。怎么说呢?一个人的成功,不仅要看个人能力,也要看行业趋势。
另外,潘刚不仅仅是职业经理人,还是伊利的第二大股东,除了第一大股东呼和浩特投资有限责任公司(地方国资)持股8.85%,潘刚就是最大的个人股东,持股4.71%,这部分持股市值111亿,也算是顶级富豪之列了。潘刚的股份都是怎么来的呢?都是近15年来,伊利股权激励授予的。
伊利的58亿股权激励回购,很可能是伊利的一个转折点,或阻碍伊利的发展。股权激励价格过低,激励费用摊销过高,导致伊利可能持续压缩销售费用,去完成股权激励的业绩承诺。
可以预见,未来几年,伊利还可能会持续压缩费用,伊利的市场份额很难再维持前期的增长速度,不下降,就已经很不错了。
对于上市公司来说,巨额的股权激励,低价授予董事长和核心团队,不如直接给这些人发现金,这样更有利于公司发展。
股票价值投资需要参考什么指标?
关于蒙牛乳业今日股价和蒙牛乳业今日股价的介绍已经完成,希望你能从中找到你所需的信息。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或者需要更多了解,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,我们会持续发布相关内容。